张尧学(1956.01.05- )计算机网络专家。湖南省澧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小牛,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衢州,男,汉族,浙江省龙游县人,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1世纪初,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深耕国防信息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等多本专著。2012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扬生,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男,汉族,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从事空间机器人研究工作,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副校长及自动化与电脑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自2013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对服务机器人、动态稳定系统、人类行为学习建模、穿戴式人机界面、智能汽车、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发表了六部专著、300多篇国际论文。获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 命名为“徐扬生星”。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州,男,汉族,广东省番禺人,通信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顾问、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字和光通信系统研究开发工作。从2003年以来先后作为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主任组织IPv6项目研究试验,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科技重大专项总师,组织3G/4G/5G项目研究开发。近年负责组织重大工程科技咨询项目研究。主持研制的30路PCM(脉冲编码通信)终端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研制的155M/622M SDH(同步数字系列)光传输系统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汉明(1952.6.2- ),男,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制造)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大学浙江微纳电子学院院长,曾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裁。
长期工作在我国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并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参加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在内的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大生产工艺技术研发,攻克了包括刻蚀等一系列关键工艺难点,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用理论模型支持我国首台大生产等离子体刻蚀机研发。创建了设计IP核技术公共平台,支持芯片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的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混合模型/整体模型成作为教案被世界著名大学教科书采用。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量子点存储器和磁存储器技术研发”。发表著作论文116篇。授权发明专利67项。曾获得“北京学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作为主要成员,三次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多次获省部科技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毅寅(1962.9.18- ),男,汉族,辽宁省台安县人。导弹制导控制专家。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89年获航天部三院三部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硕士学位,201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委员会导弹领域组组长,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惯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飞航导弹设计、制导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曾任国家某科技工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并发展了制导与控制回路合成设计方法和飞行参数与发动机一体化控制方法,突破了多项制导控制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制导控制技术的重大进步和多个重点型号研制装备做出了重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在专业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1957.11.19- ),男,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云南省龙陵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进入东华理工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留校工作,1992年、1995年分别获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机器人学院院长、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领域主题专家、欧盟第五框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规划与决策技术体系,提出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控制等方法,突破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技术。率先研制出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等,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国内外企业和国家重大工程。创建了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德国洪堡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培养出博士60余名,获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天然,1943年3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男,汉族。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1982-1985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王天然院士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应用与工业自动化研究,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启发国内市场,实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批量应用,并实现了产业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六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荣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沙飞,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总参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863计划军口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现任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军委科技委需求、体系设计与规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自1991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工程研制,在推动领域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多篇。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被确定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恩东,1966年7月9日出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是我国服务器技术领域带头人和产业开拓者。建立了我国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并得到广泛应用,为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优贤(1940.12.23- )工业自动化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自控联制浆造纸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副理事长。在现代控制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 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 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高级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了6种造纸专用仪表和12个软测量软件,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凝晖,1968年3月15日出生于上海普陀区,男,汉族,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报主编。
他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工作,牵头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机群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勘探等国家关键行业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并进入众多行业广泛应用。他发展了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还提出了高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重要论文160余篇,获2项国际顶级会议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1项国家专利金奖。他获得国家杰青项目资助,现担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1946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男,汉族,计算机应用专家。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计算机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1995年5月-2006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6月-2014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3月-2018年2月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和数字文物保护、数字图书馆、智能城市和知识中心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创新性地提出跨媒体智能、数据海、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2.0等概念,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跃广,1964年5月26日出生,男,汉族,电子信息技术专家。山东省广饶县人。1984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物理专业,199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家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处理和电磁信号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型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的研制和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有力推进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电磁频谱控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进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出版专著四册,发表文章60余篇。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先刚(1970.12.13- ),男,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人,光学专家。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等学会会士。
长期从事亚波长结构与光波、电磁波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先后4次主持国家973项目,是我国微纳光学和亚波长电磁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超构表面波、悬链线光学、亚波长电磁学、工程光学2.0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突破了经典衍射极限、折反射定律等传统光学理论的局限,研制出新型大视场、高分辨/超分辨成像器件和系统,以及系列薄型天线和吸波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省部级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锡城,194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县,男,汉族,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82-1984年,在美国麻省大学进修计算机专业。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现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处理领域研究工作。1970年代,参加远望一号测量船中心计算机研制,两次赴太平洋参加发射测量任务。1992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机高速网络软件系统;1994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仿真Ⅱ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了集成化仿真软件环境,提出直接映象优化技术,解决了系统前端机和仿真主机间的强实时通信问题;1997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可扩展大规模并行体系结构、高速互连网络、巨型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2000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基于超结点的分布共享存储(CC-NUMA)体系结构、高可扩展拓扑互连结构、层次式并行编程环境等关键技术;2004年,主持研制成功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高性能核心路由器”。任2项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均评估优秀。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项为第一完成人;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军队重大专业技术贡献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文学家
早期在辐射和天体物质的交互作用、致密物质、天体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宇宙学和哲学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取得一些高水平科学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探索“在天文环境中有实际意义的可解释的天文现象的观测和信息处理”方面,在太阳物理领域的仪器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站的大气环境、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探索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十年来在组织推进中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筹划其布局和发展、负责组织协调多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全国观测研究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合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太阳物理部分。
理论物理学家。
主要从事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研究。拓扑黑洞的早期研究者之一,提出了Gauss-Bonnet拓扑黑洞解,该解被国际同行称为Boulware-Deser-Cai黑洞解,在引力性质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提出了拓扑德西特时空,证明了渐近德西特时空的视界熵满足共形场论的Cardy-Verlinde公式。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出了描述宇宙动力学的Friedmann 方程,证明了宇宙视界具有霍金辐射,相关温度被国际同行称为Cai-Kim 温度。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引11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